●社会主义发展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规律,并展开为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生产力中心论,二是人民主体论,三是先进政党论
●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替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误解的学理根源在于没有准确理解两个“中心”的坐标系。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逻辑上相互贯通
●改革的逻辑主要是激励逻辑,改革的机制主要是动力机制。有人把中国体制的特征、特色概括为压力型体制,这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可以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主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中国改革的大逻辑——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中国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来推进改革的,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将从“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角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一个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面。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是一个层面,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三个层面,自下而上依次有决定作用,自上而下依次有反作用。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凡是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定会被生产力推翻。但是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水平在相对意义上又是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果积极主动调整去适应生产力,就能加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无动于衷,僵化不动,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在同等条件下,如果有的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的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发展,时间一长,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两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差异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是有决定意义的。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有精辟论述:“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制度和体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这里所谓“生产关系的变更”“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是对制度和体制的革命或改革。
社会主义发展当然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规律,并展开为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生产力中心论,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二是人民主体论,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要靠确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劳动者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凡是人民主体作用真正体现的地方,社会主义一定蓬勃发展。三是先进政党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党能否真正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取决于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党的基本路线遵循了三个基本规律;新时代牢牢坚持基本路线,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充分遵循了这三个基本规律,集中体现在我们的基本路线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应的就是生产力中心论。坚持改革开放,对应的就是人民主体论,因为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应的是先进政党论,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基本路线遵循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放弃或者背离基本路线,就会走邪路或者走老路,就会犯颠覆性错误。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一百年间本身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只有深刻把握其阶段性变化,才能更好地坚持基本路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国情发生阶段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部分质变、出现阶梯式递进。我们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进一步明确基本路线的时代内涵,从而更自觉更坚定更有效贯彻执行基本路线。
首先,进一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路线的定盘星。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替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误解的学理根源在于没有准确理解两个“中心”的坐标系。以人民为中心侧重的是价值的中心、立场的中心,区别于以资本为中心、以权力为中心等。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侧重的是建设的中心、工作的中心,区别于以政治建设为中心、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等。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逻辑上相互贯通。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否则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排在第一位的物质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否则找不到主体也偏离方向。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这一提法进一步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为了进一步聚焦、突出这一中心工作,我们党在既有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进一步强化了“一个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