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马克思“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理论与中国资本问题研究

作者:网络 来源:欧博 2024-09-19   阅读:

加强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理论的研究,搞清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马克思虽然没有

  加强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理论的研究,搞清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问题作过探讨,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内容、作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对于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还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

  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来看,马克思对资本理论的探索,以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思想历史和理论叙述的逻辑起点。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结构的恢宏构思上,提出了“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的基本观点;在《手稿》中,马克思以“资本一般”为叙述对象,对资本的本质和特性、展开形式和行为规律等问题作出系统阐释,“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理论展现了资本的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根本属性。这些理论建树,凝练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理论的思想精粹,彰显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资本问题研究的挈领要义。

01“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的内涵及其关系

  在《手稿》的《导言》中,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五篇结构计划”上,对资本理论及其体系作出最初的阐释。在“五篇结构计划”中,马克思以“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叙述为起点,以“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为主题,重点对资本、雇佣劳动和土地所有制这三个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和构成三大基本阶级划分依据的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系统阐释。在“五篇结构计划”中,资本、雇佣劳动和土地所有制这三个范畴,并不是按照它们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的,而是由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只有在考察资本范畴之后,才能考察其他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1857年11月下旬至1858年初,在开始写作《手稿》“资本章”时,马克思以“五篇结构计划”为基础,对其中“资本”理论部分作了详尽的阐释,先后提出了资本理论分为六个部分的“六分结构”和分为三个部分的“三分结构”。这两个先后相续的资本理论结构,可以列表比较如下:

  资本理论的“六分结构”和“三分结构”,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理论的“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的理解(参见以下表格)。

顾海良:马克思“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理论与中国资本问题研究图片

  第一,在这两个结构中,马克思受黑格尔逻辑学的合理成分的影响,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一般性”)、以资本周转为特征的流通过程(“特殊性”)和在总体上看的资本形态及其变化(“个别性”)三个方面的逻辑序列作出探析。马克思已经清晰地指出,资本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特性最根本的概括。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变大或增大。”资本是不断追求价值增殖的运动,这是资本行为规律的核心问题。

  第二,马克思对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本质及其特征作出初步分析。在“六分结构”中,马克思在对资本周转问题的阐释中,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意义上,对“资本作为生活资料,作为原料,作为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性质作出解析;在“三分结构”中,马克思在对价值增殖问题的阐释中,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意义上,对“按照同劳动的关系而分解成的资本各要素(产品、原料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性质作出解析。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根本上就在于生产要素具有的资本属性,即在于生产要素的资本化或者资本化的生产要素的规定。马克思在对资本作为生产要素问题的探讨中特别强调:“资本决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一种过程,资本在这个过程的各种不同的要素上始终是资本。”

  第三,在资本理论的“三分结构”中,马克思对多个资本的相互行为和运行过程作出最初的阐释,从“特殊性”上对“诸资本的积累”“诸资本的竞争”和“诸资本的积聚”问题作出初步的结构性的概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手稿原文中,关于“特殊性”中“诸资本的积累”“诸资本的竞争”和“诸资本的积聚”的德文原文分别为:“Accumulation der Capitalien”“Concurrenz der Capitalien”和“Concentration der Capitalien”。在《手稿》中文第一版中,这三个用语中文译作“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竞争”和“资本的积聚”,马克思《手稿》原文中复数的“资本”(Capitalien),即“多个资本”和“许多资本”的内涵没有得到体现。中文第二版把“资本”(Capitalien)重译作“诸资本”,准确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多个资本之间的竞争对积累、积聚的强制性作用的观点。

  第四,资本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资本理论“三分结构”最后落脚在“资本家”上,体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家”是资本人格化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对资本理论及其结构的进一步研究中,在对“六分结构”和“三分结构”作出新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资本理论“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的“二分结构”的新构想。

  在《手稿》关于资本理论“三分结构”提出后不久,马克思就提出了“资本一般”(Das Kapitalim allgemeinen)范畴。马克思认为:“在这里作为必须同价值和货币相区别的关系来考察的资本,是资本一般,也就是把作为资本的价值同单纯作为价值或货币的价值区别开来的那些规定的总和。价值、货币、流通等等,价格等等,还有劳动等等也一样,都是前提。但是我们研究的既不是资本的某一特殊形式,也不是与其他各单个资本相区别的某一单个资本,等等。我们研究的是资本的产生过程。这种辩证的产生过程不过是产生资本的实际运动在观念上的表现。以后的关系应当看作是这一萌芽的发展。”在对“资本一般”范畴的最初阐释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特性的基本的内在规定性。

  第一,在历史逻辑上,价值、货币等是资本的“前提”,在价值(其载体是商品)、货币向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最先呈现的是总和的、一般的资本形态;作为资本历史上形成的最初形态,“资本一般”呈现的是资本在“总和”上的特性和规定。

分享给小伙伴们: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联系本网立即做出处理,谢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完整准确地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

    完整准确地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

  •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深刻认识资本特性及行为规律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深刻认识资本特性及行为规律

  • 马克思对资本范畴本质的揭示

    马克思对资本范畴本质的揭示